第408章 破敌当先(1 / 2)

大商川行军 详见 2071 字 4天前

队伍重新启程时,孩子们已经不怕生了,围着萧山的马叽叽喳喳问个不停。

子履听着身后的欢笑声,再看那些垂头丧气的俘虏,忽然对仲虺道:“你说,这些孩子长大了,会记得今日的宽宥,还是仇恨?”

仲虺拱手道:“臣以为,恩与怨,全在大王今日一念之间。您给他们生路,他们便记恩;您赶尽杀绝,他们便记恨。”

子履点头:“九夷之乱,本就因大夏挑唆而起,寻常族人何罪之有?若能让他们亲眼见一见商国的安稳,或许用不了几代,便再无‘九夷’与‘商国’之分,只剩一处安乐地。”

说话间,汝阴城已近在眼前。城门口,百姓们扶老携幼地迎了出来,看到队伍中的俘虏时虽有戒备,却无咒骂——显然是得了官府的嘱咐。一名白发老者捧着一篮枣子上前,塞给萧山:“给孩子们分了吧,路上定是饿坏了。”

子履看着这一幕,忽然觉得,所谓王道,或许从不是金戈铁马踏平四方,而是让素不相识的人,愿意为陌生人递上一颗枣子,让受惊的孩子敢把麦饼分给陌生的“大王”。

俘虏被带去安置,妇人们抱着孩子走进官府安排的院落,孩子们的笑声从院墙里飘出来,混着城郭上的号角声,竟格外和谐。子履站在城楼上,望着夕阳为汝阴城镀上金边,忽然想起那名玄夷妇人磕头时眼里的光——那是绝望中重新燃起的希望。

“仲虺,”他轻声道,“明日开仓,给所有俘虏分些粮种。告诉他们,开春后,城外的荒地可以随便种,种出来的粮食全归他们自己。”

仲虺眼中闪过光亮,深深躬身:“大王圣明。”

晚风拂过城楼,带着麦香与泥土的气息。子履知道,平定九夷或许只是开始,但只要这汝阴城的灯火不灭,只要孩子们的笑声不断,这条路,便值得一步步走下去。

大夏王朝的使者带着鎏金令牌踏入汝阴城时,子履正在田间查看新收的稻穗。使者一身玄色朝服,见他赤着脚站在泥地里,裤脚沾着稻茬,愣了半晌才上前见礼:“子履先生,陛下有请。”

子履擦了擦手上的泥,接过那枚刻着“大夏”二字的令牌,指尖在冰凉的金属上摩挲片刻:“陛下找我何事?”

“北边的犬戎犯境,连破三城,朝中武将束手无策。”使者声音发紧,“陛下听闻先生平定九夷之乱,又让云梦泽沿岸风调雨顺,说先生是‘活神仙’,特召您入宫议事,若能退敌,愿封先生为‘镇北侯’,食邑三千户。”

子履将令牌递给身后的仲虺,弯腰抱起一个沉甸甸的稻穗:“你看这稻子,扎根越深,结穗越沉。治国和种稻一样,急不得。”他脱下草鞋,在溪水里洗了脚,“替我回禀陛下,犬戎虽凶,不过是仗着骑兵迅猛,我有法子制他们,不必封侯,只求陛下答应一事——战后开放北边互市,让边境百姓能换些皮毛、粮食,不必再靠刀枪讨生活。”

使者面露难色:“这……陛下恐难应允,互市会让犬戎换走我朝铁器……”

“铁器能织布、能耕田,也能造刀枪。”子履打断他,眼神沉静,“堵不如疏。让他们用皮毛换我们的农具,用战马换我们的稻种,日子过好了,谁还愿提着脑袋打仗?”

三日后,子履带着二十个精通机关术的工匠北上,随行的还有两车稻种和十架改良过的织布机。大夏皇宫的金銮殿上,他没穿朝服,依旧是一身布衣,手里捧着一卷图纸:“犬戎骑兵善奔袭,我们修‘陷马坑’,坑底铺尖木,上面盖草皮;再造‘连弩车’,十箭齐发,能射穿三层甲;最要紧的是,把这些稻种分给边境农户,让他们在城郭外种上‘速成稻’,三个月就能收,城防军有了粮草,百姓有了指望,自然守得住。”

皇帝听得发怔,半晌才问:“先生不求官爵,真要开互市?”

“臣求的是边境安稳。”子履